Skip to content

17.3 连续变量的无向图模型

原文 The Elements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翻译 szcf-weiya
发布 2016-09-30
更新 2019-07-25 21:17:03
状态 Done

这里我们考虑所有变量都是连续变量的马尔科夫网络.这样的图模型几乎总是用到高斯分布,因为它有方便的分析性质.我们假设观测值服从均值为 $\mu$,协方差为 $\mathbf \Sigma$ 的多元高斯分布.因为高斯分布至多表示二阶的关系,所以它自动地编码了一个成对马尔科夫图.

weiya 注:

因为在高斯分布的密度函数中,指数项中关于随机变量的阶数最多是二次,所以说它至多能表示二阶的关系.

图 17.1 的图是高斯图模型的一个例子.

图 17.1. 稀疏无向图的例子,从 flow-cytometry 数据集中估计得到,含有 $p=11$ 个蛋白质在 $N=7466$ 个细胞中的测量值.网络结构是通过本章后面将要讨论的图 lasso 过程进行估计的.

高斯分布有个性质是所有的条件分布也是高斯分布.协方差矩阵的逆 $\mathbf\Sigma^{-1}$ 包含变量之间的 偏协方差 (partial covariances) 信息;也就是,在给定其它变量的条件下,$i$ 与 $j$ 的协方差.特别地,如果 $\mathbf {\Theta=\Sigma^{-1}}$ 的第 $ij$ 个元素为 0,则变量 $i$ 和 $j$ 在给定其它变量情况下是条件独立的.(练习 17.3

weiya 注:Ex. 17.3

已解决,详见 Issue 136: Ex. 17.3

验证某个变量在给定剩余变量的条件下的条件分布是有好处的,其中 $\mathbf\Theta$ 的作用显而易见.假设我们进行分割 $X=(Z,Y)$,其中 $Z=(X_1,\ldots,X_{p-1})$ 包含前 $p-1$ 个变量并且 $Y=X_p$ 是最后一个.于是我们在给定 $Z$ 下有条件分布(比如,Mardia et al., 19791

其中我们将 $\mathbf \Sigma$ 分割成 \eqref{17.6} 的条件均值与 $Y$ 在 $Z$ 上的总体多重线性回归有完全一样的形式,回归系数为 $\beta=\mathbf\Sigma^{-1}_{ZZ}\sigma_{ZY}$.如果我们对 $\mathbf\Theta$ 用同样的方式进行分割,因为 $\mathbf{\Sigma\Theta=I}$,由分块矩阵的求逆公式有 其中 $1/\theta_{YY}=\sigma_{YY}-\sigma_{ZY}^T\mathbf\Sigma_{ZZ}^{-1}\sigma_{ZY}>0$.因此 我们可以从这里学到两件事情:

  • \eqref{17.6} 中的 $Y$ 对 $Z$ 的依懒性只与均值项有关.显然,$\beta$ 中的 $0$ 元素,也是 $\theta_{ZY}$ 中的 $0$ 元素,意味着 $Z$ 中的对应元素与 $Y$ 在给定其余变量的条件下是独立的.
  • 我们可以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学习这个依赖性结构.

因此 $\mathbf\Theta$ 捕捉了所有二阶信息(结构上的和定量的),这些信息是描述每个顶点在给定剩余点时的条件分布所需要的,这也称为高斯图模型的“自然”参数.

原书脚注:

从高斯图模型得到的分布是 Wishart 分布.它属于指数族,其中自然 (natural, or “canonical”) 参数为 $\mathbf\Theta=\mathbf\Sigma^{-1}$. 实际上,偏最大化的对数似然 \eqref{17.11} 是 Wishart 对数似然(忽略常数差异).

另外一个(不同)图模型为 协方差图 (covariance) 或者 相关网络 (relevance network),其中如果顶点的对应变量间的协方差(不是偏协方差)为 $0$ 则用双向边连接这些顶点.这在基因问题中很常见,特别地见 Butteet et al. (2000)2.这些模型的负对数似然是非凸的,使得计算更加有挑战(Chaudhuri et al.,20073).

图结构已知时参数的估计

给定 $X$ 的一些观测值,我们想要估计无向图的参数,该无向图近似了它们的联合分布.首先假设图是完全的(全连通).我们假设有 $N$ 个多维正态观测值 $x_i,i=1,\ldots,N$,均值为$\mu$,协方差为$\mathbf \Sigma$.令

为观测值的协方差矩阵,$\bar x$ 为样本均值向量.忽略掉常数,其对数似然可以写成 \eqref{17.11} 中我们已经对均值参数 $\mu$ 进行了偏 (partially) 最大化.$-\ell(\mathbf \Theta)$ 是 $\mathbf \Theta$ 的凸函数.可以很简单地证明 $\mathbf\Sigma$ 的极大似然估计为 $\mathbf S$.

现在为了使图更有用(特别在高维数据集中)假设某些边是缺失的,举个例子,图 17.1 中 PIP3Erk 之间的边是某条缺失边.正如我们所见,对于高斯分布这意味着 $\mathbf{\Theta=\Sigma^{-1}}$ 对应的值为 $0$.因此我们现在想要在某些预先定义的参数为 $0$ 的子集的约束下最大化 \eqref{17.11}.这是等值约束凸优化问题,研究者们已经提出了许多解决它的方法,特别地,迭代比例拟合过程 (iterative proportional fitting procedure)(Speed and Kiiveri,19964).该方法及其它方法在 Whittaker (1990)5 和 Lauritzen (1996)6 中作了总结.这些方法研究简化问题,这产生于将图分解成最大团的过程中,正如在之前的章节中描述的那样.这里我们列出一种简单的轮换方法,用不同的方式来研究稀疏性.这种方式的效果会在我们讨论图结构估计问题时变得明显.

受 \eqref{17.6} 和 \eqref{17.9} 式的启发,这个思想基于线性回归.特别地,假设我们想要估计与给定顶点 $i$ 相连的顶点的边参数 $\theta_{ij}$,那些没有相连的边为 $0$.于是这似乎表明,顶点 $i$ 在与其相关的结点上的线性回归可能会提供一个合理的估计.但是这忽略了回归中预测变量的依赖性结构.事实表明,如果我们进行回归时采用当前(基于模型的)对预测变量叉积矩阵的估计,这会给出了正确的解,并且能精确地解出带约束的最大似然问题.我们现在给出细节.

为了约束对数似然 \eqref{17.11},我们对缺失边加上拉格朗日常数 最大化 \eqref{17.12} 的梯度等式可以写成 这利用了 $\mathrm{log\; det}\mathbf\Theta$ 的导数等于 $\mathbf \Theta^{-1}$ 的事实(如,Boyd and Vandenberghe, 2004,p6417).$\mathbf\Gamma$ 为所有含缺失边的非零拉格朗日参数值.

我们将要展示我们可以怎么应用回归来求解 $\mathbf\Theta$ 以及每次求解它的逆 $\mathbf{W=\Theta^{-1}}$ 的一行和一列.为了简单我们关注最后一行和最后一列.则 \eqref{17.13} 的右上块可以写成 这里我们将矩阵分块成如 \eqref{17.7} 所示:第一部分为前 $p-1$ 列和行,第 2 部分为第 $p$ 行和列.$\mathbf W$ 和它的逆 $\mathbf\Theta$ 以同样的方式分块,我们有 这意味着 其中和 \eqref{17.9} 一样 $\beta=-\theta_{12}/\theta_{22}$.现在将 \eqref{17.17} 替换 \eqref{17.14} 式,我们有 这些可以解释成 $X_p$ 在其他预测变量上的约束回归的 $p-1$ 个估计等式,除了观测均值的叉积矩阵 $\mathbf S_{11}$ 替换成了 $\mathbf W_{11}$ ,这也是根据模型对当前协方差的估计.

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子集回归来求解 \eqref{17.18}.假设 $\gamma_{12}$ 中有 $p-q$ 个非零元——比如,$p-q$ 条边约束为 0.这 $p-q$ 行没有包含任何信息,而且可以移除掉.更进一步,我们可以通过移除 $p-q$ 个 $0$ 元素将 $\beta$ 退化成 $\beta^*$,得到退化的 $p\times p$ 的等式系统

解为 $\hat\beta^*=\mathbf {W_{11}^*}^{-1}s_{12}^*$.再加上 $p-q$ 个 $0$ 元得到 $\hat\beta$.

尽管从 \eqref{17.16} 看出似乎我们只恢复了$\theta_{12}$ 乘以缩放因子 $1/\theta_{22}$,但可以很简单地证明 (采用分块矩阵求逆).因为 \eqref{17.13} 的 $\mathbf\Gamma$ 对角元为 0,则 $w_{22}=s_{22}$.

这导出了在缺失边的约束下,用来估计 $\hat{\mathbf W}$ 和它的逆 $\mathbf {\hat\Theta}$ 的算法 17.1 中给出的简单迭代过程.

注意到这个算法概念上是说得通的.图估计的问题不是 $p$ 个独立的回归问题,而是 $p$ 个成对问题.步骤 (b) 中公共 $\mathbf W$ 的应用,而不是观测的叉积矩阵,将问题以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惊讶的是,我们在文献中找不到这个过程.然而这与 Dempster(1972)8 的协方差选择过程有关,而且在分割上与 Chaudhuri et al. (2007)3 提出的用过协方差图的迭代条件拟合过程很相似.

图 17.4. 一个简单的用于说明的图,以及经验协方差阵.

这里是个小例子,选自 Whittaker(1990)5.假设我们的模型如图 17.4 描述,经验协方差阵为 $\mathbf S$.我们应用算法 (17.1) 来解决这个问题;举个例子,在步骤 (b) 对变量 1 的修改后的回归中,删掉变量 3.这个过程很快收敛到解

注意到 $\hat{\mathbf\Sigma} ^{-1}$ 的 0 元素,对应缺失边 (1,3) 和 (2,4).也注意到 $\hat{\mathbf \Sigma}$ 中对应的元素是唯一与 $\mathbf S$ 不同的元素.$\mathbf \Sigma$ 估计是有时称为 $\mathbf S$ 的正定“补 (completion)”.

weiya 注:

这篇笔记记录了算法 17.1 的具体实现过程.

图结构的估计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知道哪些边要从图中去掉,因此想试图从数据本身找出.最近几年很多作者提出用于这个目的的 $L_1$ (lasso) 正则化.

weiya 注:

省略图中的边,有点类似于做变量选择,而 lasso 正是应对变量选择的“绝世武功”!😂

Meinshausen and Bühlmann (2006)9 对这个问题采取简单的方式:不是试图完全估计 $\mathbf \Sigma$ 或者 $\mathbf \Theta=\mathbf \Sigma^{-1}$,他们仅仅估计非零的组分 $\theta_{ij}$.为了实现这点,它们将每个变量看成响应变量而其它的变量作为预测变量进行拟合 lasso 回归.如果变量 $i$ 在变量 $j$ 上的估计系数为非零,或者(并且)$j$ 变量在 $i$ 上的估计系数为非零,则组分 $\theta_{ij}$ 估计为非零.它们证明这个过程渐近地一致估计了 $\mathbf\Theta$ 的非零元的集合.

我们可以采取更有系统的含有 lasso 惩罚的方法,接着上一节的讨论.考虑最大化带惩罚的对数似然 其中 $\Vert\Theta\Vert^{-1}$ 为 $L_1$ 范数——$\mathbf \Sigma^{-1}$ 的元素的绝对值之和,并且我们忽略了常数值.这个带惩罚的似然函数的负值是关于 $\mathbf \Theta$ 的凸函数.

weiya 注:

注意区分矩阵的 $L_1$ 范数和 $p$ 范数

事实证明,可以采用 lasso 得到含惩罚的对数似然的精确的最大值点.特别地,我们仅仅需要把算法 17.1 中修改的回归步骤 (b) 换成修改的 lasso.下面是具体细节.

梯度等式 \eqref{17.13} 的类似形式为 这里我们采用 次梯度 (sub-gradient) 记号,如果 $\theta_{jk}\neq 0$,则 $\mathrm{Sign}(\theta_{jk})=\mathrm{sign}(\theta_{jk})$,如果 $\theta_{jk}=0$,则 $\mathrm{Sign}(\theta_{jk})\in[-1,1]$.继续上一节的讨论,我们得到 \eqref{17.18} 的相似形式 (回忆 $\beta$ 和 $\theta_{12}$ 有相反的符号).我们将会看到这个系统完全等价于 lasso 回归的估计等式.

考虑一般的回归设定,输出变量为 $\mathbf y$,且预测矩阵为 $\mathbf Z$.lasso 对下式进行最小化 梯度表达式为 所以乘上因子 $1/N$,$\mathbf {Z^Ty}$ 是 $s_{12}$ 的类比,并且我们用 $\mathbf W_{11}$ 替换 $\mathbf{Z^TZ}$,从我们当前的模型估计叉积矩阵.

这一过程称为 graphical lasso,由 Friedman et al. (2008b)9 提出,这建立在 Banerjee et al. (2008)10.这总结在算法 17.2 中.

Friedman et al. (2008b)9 采用成对坐标下降方法(3.8.6 节)来在一步求解修改的 lasso 问题.下面是图 lasso 算法的成对坐标下降细节.令 $\mathbf {V=W_{11}}$,更新式有如下形式 $j=1,2,\ldots,p-1,1,2,\ldots,\ldots,p-1,\ldots$,其中 $S$ 为软阈限算子 这个过程对预测变量循环直到收敛.

可以简单地证明得到解矩阵 $\mathbf W$ 的对角元 $w_{jj}$ 为 $s_{jj}+\lambda$,这些是在算法 17.2 的步骤 1 中固定的.

原书脚注:

可以提出问题 (17.21) 的另一个构造,我们不对 $\mathbf \Theta$ 的对角元进行惩罚.则解矩阵的对角元 $w_{jj}$ 为 $s_{jj}$,算法的剩余部分没有改变.

Graphical lasso 算法非常快,可以在一分钟之内求解含 1000 个结点的中等稀疏的问题.可以很简单地修改算法得到特定边的惩罚参数 $\lambda_{jk}$;因为 $\lambda_{jk}=\infty$ 会强制使 $\hat\theta_{jk}$ 为 0,这个算法归入到算法 17.1 中.通过将稀疏逆协方差矩阵问题作为一系列回归,可以快速地计算并且验证解的路径作为惩罚参数$\lambda$ 的函数.更多的细节可以在 Friedman et al. (2008b)9 中找到.

图 17.1 显示了将图 lasso 应用到 flow-cytometry 数据集中的结果.这里 lasso 惩罚参数 $\lambda$ 设为14.实际中检验随着 $\lambda$ 变化而得到的不同的图是很有用的.图 17.5 显示了 4 个不同的解.当惩罚参数增大时图变得更稀疏.

图 17.5. flow-cytometry 数据的 4 个不同的图 lasso 解.

最后注意到图模型中有些点的值可以没有观测,也就是,缺失或者隐藏.如果一个点上只有一些值缺失,EM 算法可以用来插补缺失值(练习 17.9).

weiya 注: Ex. 17.9

已解决,详见 Issue 137: Ex. 17.9

然而,有时整个点是隐藏的.在高斯模型中,如果一个点所有的值都缺失,由于线性,可以简单地对缺失的结点进行平均,使得在观察到的结点上产生另一个高斯模型.因此隐藏结点的引入不会扩大观测点的最终模型;实际上,在协方差上加了额外的结构.然而在离散模型中(接下来讨论),固有的非线性使隐藏单元成为扩展模型的有力方式.


  1. Mardia, K., Kent, J. and Bibby, J. (1979). Multivariate Analysis, Academic Press. 

  2. Butte, A., Tamayo, P., Slonim, D., Golub, T. and Kohane, I. (2000). Discovering functio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RNA expression and chemotherapeutic susceptibility using relevance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p. 12182–12186. 

  3. Chaudhuri, S., Drton, M. and Richardson, T. S. (2007). Estimation of a covariance matrix with zeros, Biometrika 94(1): 1–18. 

  4. Speed, T. and Kiiveri, H. T. (1986). Gaussian Markov distributions over finite graphs, Annals of Statistics 14: 138–150. 

  5. Whittaker, J. (1990). Graphical Models in Applied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Wiley, Chichester. 

  6. Lauritzen, S. and Spiegelhalter, D. (1988). Local computations with probabilities on graphical structur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expert systems, J.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B. 50: 157–224. 

  7. Boyd, S. and Vandenberghe, L. (2004). Convex Optimiz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下载 

  8. Dempster, A. (1972). Covariance selection, Biometrics 28: 157–175. 

  9. Friedman, J., Hastie, T. and Tibshirani, R. (2008b). Sparse inverse covariance estimation with the graphical lasso, Biostatistics 9: 432–441. 

  10. Banerjee, O., Ghaoui, L. E. and d’Aspremont, A. (2008). Model selection through sparse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for multivariate gaussian or binary data,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9: 485–516.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