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主成分,主曲线和主曲面¶
原文 | The Elements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
---|---|
翻译 | szcf-weiya |
发布 | 2016-11-23 |
更新 | 2024-09-12 |
状态 | Done |
更新笔记
@2018-01-18 完成第一小节(不包含例子),并完成Ex. 14.7 @2018-01-19 完成主曲线(面)和谱聚类.
主成分已经在 3.4.1 节中讨论了,主成分阐释了岭回归的收缩机理.主成分是数据的一系列投影,互相不相关且按照方差大小排序.在下一节我们将要把主成分表示成逼近 $N$ 个点 $x_i\in \IR^p$ 的 线性流形 (linear manifolds).接着在 14.5.2 节讨论非线性的推广.最近提出的关于非线性逼近流形的方法将在 14.9 节讨论.
weiya 注:流形学习
参考@Jason Gu的知乎回答,
流形学习(manifold learning)是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中的一种方法,在维数约简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它的主要思想是将高维的数据映射到低维,使该低维的数据能够反映原高维数据的某些本质结构特征。流形学习的前提是有一种假设,即某些高维数据,实际是一种低维的流形结构嵌入在高维空间中。流形学习的目的是将其映射回低维空间中,揭示其本质。
主成分¶
$\IR^p$ 中数据的主成分给出了这些数据在秩 $q\le p$ 下最好的线性逼近.
记观测值为 $x_1,x_2,\ldots,x_N$,然后考虑用秩为 $q$ 的线性模型来表示它们
其中,$\mu$ 是 $\IR^p $中的位置向量,$\mathbf V_q$ 是有 $q$ 个正交单位列向量的 $p\times q$ 的矩阵,$\lambda$ 是一个 $q$ 维的参数向量.这是一个秩为 $q$ 的仿射超平面的系数表示.图 14.20 和图 14.21 分别展示了$q=1$ 和 $q=2$ 的情形.对数据进行最小二乘拟合这个模型等价最小化 重构误差 (reconstruction error)
我们可以对上式关于 $\mu$ 和 $\lambda_i$(练习 14.7)求微分得到
weiya注: Ex. 14.7
\eqref{14.51} 和 \eqref{14.52} 的解并不是唯一的,$\mu -\bar x$ 属于 $\mathbf I-\V_q\V_q^T$ 的 Null Space,而注意到 $\mathrm{rank}(\mathbf I-\V_q\V_q^T) = p-q >0$(除非 $q=p$),所以解不唯一。 具体解题过程参见 Issue: Ex. 14.7
接下来需要去寻找正交矩阵 $\mathbf V_q$:
为了方便,我们假设 $\bar x=0$(否则我们只需要简单地对数据进行中心化 $\tilde x_i=x_i-\bar x$).$p\times p$ 矩阵 $\mathbf H_q=\mathbf V_q\mathbf V_q^T$ 是 投影矩阵 (projection matrix),并且将每个点 $x_i$ 投影到它的秩为 $q$ 的重构 $\mathbf H_qx_i$ 上,这是 $x_i$ 在由 $\mathbf V_q$ 的列张成的子空间上的正交投影.
weiya 注:投影矩阵
投影是从一个向量空间到其自身的线性变换,并且投影矩阵满足$\mathbf P^2=\mathbf P$. 首先,根据$\mathbf H_qx_i=\mathbf V_q\mathbf V^T_qx_i$可以得出投影点是在$\mathbf V_q$的列所张成的子空间中;其次,对于该子空间中任一点 $\mathbf V_qy$,因为 故为正交投影.
\eqref{14.53} 的解可以按如下形式表示.将(中心化的)观测值放进 $N\times p$ 的矩阵 $\mathbf X$ 的行中.构造 $\mathbf X$ 的奇异值分解:
这是数值分析中标准的分解,并且对该分解有很多的算法(比如,Golub and Van Loan, 19831).这里 $\mathbf U$ 是$N\times p$ 的正交矩阵 ($\mathbf{U^TU}=\mathbf I_p$),它的列向量 $\mathbf u_j$ 称为 左奇异向量 (left singular vectors),$\mathbf V$ 是$p\times p$ 的正交矩阵 ($\mathbf V^T\mathbf V=\mathbf I_p$),其中的列向量 $\mathbf v_j$ 称之为 右奇异向量 (right singular vectors).对每个秩 $q$,\eqref{14.53} 的解 $\mathbf V_q$ 包含 $\mathbf V$ 的前 $q$ 列.$\mathbf{UD}$ 的列称为 $\mathbf X$ 的主成分(见 3.5.1 节).\eqref{14.52} 中 $N$ 个最优的 $\hat\lambda_i$ 由前 $q$ 个主成分给出($N\times q$ 的矩阵 $\mathbf U_q\mathbf D_q$ 的 $N$ 个行向量).
图 14.20 展示了 $\IR^2$ 中的一维主成分分析.
对于每个数据点 $x_i$,在直线上有个离它最近的点,由 $u_{i1}d_1v_1$ 给出.这里 $v_1$ 是该直线的方向,并且 $\hat \lambda_i=u_{i1}d_1$ 衡量了沿着直线离原点的距离.类似地,图 14.21 展示了拟合 half-sphere 数据的二维主成分曲面(左图).右图显示了数据在前两个主成分上的投影.这个投影是之前介绍的 SOM 方法的初始化的基础.这个过程在分离簇方面表现得非常成功.因为 half-sphere 是非线性的,非线性的投影会做得更好,这将是下一节的主题.
主成分还有许多其它的性质,举个例子,线性组合 $\mathbf Xv_1$ 在特征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有最大的方差;$\mathbf Xv_2$ 在满足$v_2$ 正交 $v_1$ 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有最大的方差,以此类推.
例子:手写数字¶
主成分是降低和压缩维度的有效工具.我们用第一章中描述的手写数字的例子来说明这个特点.图 14.22 显示了从 658 个 ‘3’ 中抽取的 130 个 ‘3’ 的样本,每一个都是 数字化的 (digitized) $16\times 16$ 的灰度图象.我们看到书写风格、字体粗细以及字体方向上有显著差异.我们将这些图象看成是 $\IR^{256}$ 中的点 $x_i$,并且通过 SVD \eqref{14.54} 来计算它们的主成分.
图 14.23 显示了这些数据的前两个主成分.
对于前两个主成分 $u_{i1}d_1$ 和 $u_{i2}d_2$,我们计算 5%, 25%, 50%, 75%, 95% 分位数,并且用它们去定义叠加在图中的长方形网格.圆点表明靠近该网格顶点的图象,而距离主要用这些投影点的坐标来衡量,但也给正交子空间中的组分一些权重.右图显示了对应这些圆点的图象.这帮助我们观察前两个主成分的本质.我们看到 $v_1$(水平方向)主要与手写‘3’的下尾有关,而 $v_2$(垂直方向)与字体粗细有关.用 \eqref{14.49} 的参数化模型表示,这两个组分的模型有如下形式
这里我们以图象形式展示了前两个主成分的方向,$v_1$ 和 $v_2$.尽管有 256 个可能的主成分,但大约 50 个主成分解释了 90% 的方差,12 个主成分解释了 63% 的方差.
图 14.24 比较了奇异值和相等大小的不相关数据的奇异值,后者通过对 $\mathbf X$ 的每一列进行随机扰动得到.
weiya 注:奇异值
在 SVD 分解中,$\mathbf{D}$ 为 $p\times p$ 的对角矩阵,对角元 $d_1\ge d_2 \ge \cdots \ge d_p \ge 0$ 称作 $\mathbf{X}$ 的奇异值.如果一个或多个 $d_j=0$,则 $\mathbf{X}$ 为奇异的.
数字图象中的像素点本质上是相关的,而且因为所有这些图象都是同一个数字,因此相关性甚至更强.相对小的主成分子集可以看成表示高维数据的极佳低维特征.
例子:Procrustes 转换和形状平均¶
图 14.25 在同一张图中展示了两个集合的点,橘黄色和绿色.这个例子中,这些点表示手写’S’的两个数字化版本,这是从”Suresh”签名中提取的.图 14.26 展示了整个签名(第三和第四幅图).这些签名是采用 touch-screen 设备(超市中很常见的设备)动态采集的.每个 $S$ 用 $N=96$ 个点来表示,记为 $N\times 2$ 的矩阵 $\mathbf X_1$ 和 $\mathbf X_2$.这些点之间存在对应关系,$\mathbf X_1$ 和 $\mathbf X_2$ 的第 $i$ 行表示沿着两个’S’的同一位置.用 形态测量 (morphometrics) 的术语说就是这些点表示两个物体的 landmarks.怎样寻找这样一个 landmark 一般是很困难的,而且因情况而异.在这里,我们采用沿着每个签名的速度信号的 dynamic time warping (Hastie et al., 19922),但是在这里不展开讨论.
weiya 注:warping function
听过的一个报告 Registration Problem in Functional Data Analysis,其中介绍到为了将曲线 $w_i$ 匹配到参考曲线 $w_j$,我们需要一个 翘曲函数 (warping function) $h_i(t)$ 使得 以及
右图中,我们已经对绿色点已经采用了 平移 (translation) 和 旋转 (rotation) 的方式来尽可能与橘黄色点匹配——这称之为 Procrustes 变换(如,Mardia et al., 19793).
weiya 注:Procrustes 变换
普罗库鲁斯提斯 (Procrustes) 是希腊神话中非洲的一个土匪,他经常用一个铁床来折磨别人,把抓来的人绑在铁床上,然后根据铁床的长度来裁剪他们的身体长度:那些身材短的人被拉长,那些身材长的人被砍掉多余的部分.
考虑下面的问题:
其中 $\mathbf X_1$ 和 $\mathbf X_2$ 都是对应点的 $N\times p$ 矩阵,$\mathbf R$ 是标准正交 $p\times p$ 的矩阵,$\mu$ 是 $p$ 维的位置向量.
原书注:$\mathbf R$
为了简化问题,只考虑包含反射和旋转的正交矩阵($O(p)$群);尽管这里不可能有反射,这些方法可以进一步限制为只允许旋转($SO(p)$群).
这里 $\Vert \mathbf X\Vert_F^2=\trace(\mathbf X^T\mathbf X)$ 是 Frobenius 矩阵范数的平方.
令 $\bar x_1$ 和 $\bar x_2$ 是矩阵的列均值向量,$\tilde{\mathbf X}_1$ 和 $\tilde{\mathbf X}_2$ 是这些矩阵减去均值得到的.考虑 SVD 分解 $\tilde {\mathbf X}_1^T\tilde{\mathbf X}_2=\mathbf U\mathbf D\mathbf V^T$.则 \eqref{14.56} 的解由下式给出(练习 14.8)
weiya 注:Ex. 14.8
已解决,详见 Issue 46: Ex. 14.8.
并且这个最小距离被称为 Procrustes 距离.从该解的形式来看,我们可以将每个矩阵在其列中心点处进行中心化,接着完全忽略掉位置向量.下文假设是这种情形.
带尺度的 Procrustes 距离 (Procrustes distance with scaling) 解决了更一般的问题
其中 $\beta>0$ 是正的标量值.$\mathbf R$ 的解和前面一样,$\hat\beta=\trace(D)/\Vert \mathbf X_1\Vert_F^2$.
与 Procrustes 距离有关的是 $L$ 个形状的 Procrustes 平均,它解决了下面的问题
也就是,寻找到所有形状的平均 Procrustes 距离平方最近的形状 $\mathbf M$.这可以通过简单的算法实现:
- 初始化 $\mathbf M=\mathbf X_1$(举个例子)
- 固定 $\mathbf M$,求解 $L$ 个 Procrustes 旋转问题,得到 $\mathbf X_\ell’\leftarrow \mathbf X\hat{\mathbf R}_\ell$
- 令 $\mathbf M\leftarrow \frac 1L\sum\limits_{\ell=1}^L\mathbf X_\ell’$
重复步骤 2 和 3 准则直至 \eqref{14.59} 收敛.
图 14.26 显示了三个形状的简单例子.注意到我们仅仅希望得到旋转的一个解;另外,我们加上约束,使得 $\mathbf M$ 是上三角形式,来强制解是唯一的.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把缩放合并到定义 \eqref{14.59};见练习 14.9.
weiya 注:Ex. 14.9
已解决,详见 Issue 47: Ex. 14.9.
更一般地,我们可以通过下式来定义一系列形状的 affine-invariant 平均:
其中 $\mathbf A_\ell$ 是任意 $p\times p$ 的非奇异矩阵.这里我们要求标准化,使得 $\mathbf M^T\mathbf M=\mathbf I$,来避免平凡解.这个解是吸引人的,并且可以不用迭代便可以计算(练习 14.10):
- 令 $\mathbf H_\ell=\mathbf X_\ell(\mathbf X_\ell^T\mathbf X_\ell)^{-1}\mathbf X_\ell^T$ 为由 $\mathbf X_\ell$ 定义的秩为 $p$ 的投影矩阵
- $\mathbf M$ 是 $N\times p$ 的矩阵,其由 $\bar{\mathbf H}=\frac{1}{L}\sum\limits_{\ell=1}^L\mathbf H_\ell$ 的最大 $p$ 个特征向量所构成
weiya 注:Ex. 14.10
已解决,详见 Issue 48: Ex. 14.10.
主曲线和主曲面¶
主曲线推广了主成分直线,用一维光滑曲线来近似 $\IR^p$ 中的数据点.主曲面更一般化,它给出了二维或更高维的流形近似.
我们首先定义随机变量 $X\in \IR^p$ 的主曲线,然后讨论有限数据的情形.令 $f(\lambda)$ 为 $\IR^p$ 中参数化的光滑曲线.因此 $f(\lambda)$ 是有着 $p$ 个坐标的向量函数,每个都是关于单参数 $\lambda$ 的光滑函数.举个例子,可以选择参数 $\lambda$ 为沿着曲线到固定原点的弧长.对于每个数据点 $x$,令 $\lambda_f(x)$ 为曲线上离 $x$ 最近的点.如果满足
则 $f(\lambda)$ 称为随机向量 $X$ 的分布的主曲线.这也就是说 $f(\lambda)$ 是投影到曲线上的所有数据点的平均,这些点也称为有“责任”的点.这也称作 self-consistency 性质.尽管在实际中,多元连续随机变量的分布有无穷多个主曲线(Duchamp and Stuetzle, 19964),但是我们主要对光滑的主曲线感兴趣.图 14.27 展示了一个主曲线.
weiya 注:
主成分可以看成是主曲线的特殊情形。 首先,\eqref{14.49} 可以写成 其中 $\V_{qi}$ 是 $\V_q$ 的第 $i$ 个行向量. 其次,对比图 14.20 和图 14.27,
主点 (Principal points) 是与之相关的一个有趣的概念.考虑含 $k$ 个原型的集合,对于在分布的支撑集中的每个点 $x$,选出最近的原型,也就是,为之负责的那个原型.这导出了对特征空间的划分,得到 Voronoi 区域.这 $k$ 个点最小化了 $X$ 到其原型的期望距离,它们称为该分布的主点.每个主点是 self-consistent,因为它等于其 Voronoi 区域的 $X$ 的均值.举个例子,当 $k=1$,一个 圆形正态分布 的主点是均值向量;当 $k=2$ 时,成对的点对称排列在通过均值向量的射线上.主点类似 $K$-means 聚类中的重心的分布.主曲线可以看成是 $k=\infty$ 时的主点,但是限制为光滑曲线,用类似的方式,SOM 限制 K-means 聚类中心的落在一个光滑流形上.
为了寻找某分布的主曲线 $f(\lambda)$,我们考虑坐标函数 $f(\lambda)=[f_1(\lambda),f_2(\lambda),\ldots, f_p(\lambda)]$,并且令$X^T=(X_1, X_2,\ldots, X_p)$.考虑下面的轮换过程:
第一个等式固定 $\lambda$,并且加上 self-consistentcy 的要求 \eqref{14.61}.第二个等式固定曲线,并在曲线上寻找距离每个点最近的点.在有限的数据情形下,主曲线算法以线性主成分开始,迭代 \eqref{14.62} 中的两步直至收敛.散点图光滑器用于估计步骤 (a) 中的条件期望,这通过将每个 $X_j$ 看成关于弧长 $\hat \lambda(X)$ 的函数来光滑,而且 (b) 中的投影对于每个观测数据点来实现.证明一般情况下的收敛是很困难的,但是可以证明如果散点图光滑中采用线性最小二乘拟合,则该过程将会收敛至第一线性主成分,这等价寻找矩阵最大特征值的幂法.
主曲面与主曲线有着完全相同的形式,不过是在更高维度下的.使用最普遍的是二维主曲面,其坐标函数为
上述步骤(a)中的估计通过二维曲面光滑器得到.维数大于2的主曲面很少用到,因为在高维光滑的可视化不是很吸引人.
图 14.28 展示了对 half-sphere 数据进行主曲面光滑的结果.图中将数据点看成是估计的非线性坐标 $\hat \lambda_1(x_i), \hat \lambda_2(x_i)$ 的函数.图中的类别划分是很显然的.
weiya 注:Recall
主曲面非常类似 自组织图 (self-organizing maps).如果我们采用核曲面光滑器来估计坐标函数 $f_j(\lambda_1,\lambda_2)$,这与 SOMs 的 batch 版本 \eqref{14.48} 有着相同的形式.SOM 的权重 $w_k$ 恰恰是核的权重.然而,有一个区别,主曲面估计对每个数据点 $x_i$ 估计单独的原型 $f(\lambda_1(x_i),\lambda_2(x_i))$,而 SOM 会在所有数据中间共享一小部分的原型点.结果是,SOM 与主曲面仅仅当 SOM 原型的个数非常大时两者才一致.
两者之间还有一个概念上的区别.主曲面给出了关于坐标函数的整个流形的光滑参量化,而 SOMs 是离散的并且仅仅产生近似数据的那些估计的原型.主曲面的光滑参量化保持局部的距离:在图 14.28 中,红色聚类点比绿色或蓝色聚类点更紧凑.
weiya 注:Recall
对于 SOM, 因为没有使用二维的距离,没有迹象能表明 SOM 投射中关于红色簇比其它的簇更紧.
在简单的例子中,估计的坐标函数本身是可以知道的:见练习 14.13.
weiya 注:Ex. 14.13
已解决,详见 Issue 49: Ex. 14.13.
谱聚类¶
像 K-means 这样传统的聚类方法采用 spherical 或者 elliptical 度量来对数据点进行划分.因此当簇是非凸的时候效果并不好,比如图 14.29 中左上角的同心圆.
谱聚类是标准聚类方法的推广,而且也是为这些情形所设计的.它与局部多维缩放技巧有着紧密的联系(14.9 节).
出发点是所有观测点对间的成对相似性 $s_{ii’}\ge 0$ 构成的 $N\times N$ 矩阵.我们将这些观测用无向相似性图 $G=\langle V, E \rangle$ 来表示.$N$ 个顶点 $v_i$ 表示观测值,如果成对顶点的相似性为正值(或者超出某个阈值),则它们之间用一条边相连.边的权重为 $s_{ii’}$.我们希望对这个图进行划分,使得不同类之间的边有较低的权重,而在类间有着较高的权重.在谱聚类中,思想是构造相似性图来表示观测点间的局部邻居关系.
更精确地,考虑 $N$ 个点 $x_i\in \IR^p$,令 $d_{ii’}$ 为 $x_i$ 和 $x_{i’}$ 间的欧几里得距离.我们将 radical-kernel gram 矩阵作为我们的相似性矩阵;也就是 $s_{ii’}=\exp(-d_{ii’}^2/c)$,其中 $c > 0$ 是缩放参数.
有许多方式来定义相似性矩阵及其反映局部行为的相似性图.最流行的方式是 mutual K-nearest-neighbor graph.定义 ${\cal{N}}_K$ 为邻居点的对称子集;特别地,如果点 $i$ 在 $i’$ 的 $K$-最近邻中,则点对 $(i,i’)$ 在 ${\cal{N}}_K$ 中,反之亦然.接着我们连接所有的对称最近邻,然后给出边的权重 $w_{ii’}=s_{ii’}$;否则边的权重为 $0$.等价地,我们对不属于 $\cal{N}_K$ 的点的成对相关性赋为 $0$,然后画出这个修改版本的矩阵的图.
另外,全连接图包含所有的成对边,权重为 $w_{ii’}=s_{ii’}$,局部行为通过缩放参数 $c$ 来控制.
从相似图得到的边的矩阵 $\mathbf W=\{w_{ii’}\}$ 称为 邻接矩阵 (adjacency matrix).结点 $i$ 的 度(degree) 为 $g_i=\sum_{i’}w_{ii’}$,这是与该点相连的权重之和.令 $\mathbf G$ 表示对角元为 $g_i$ 的对角矩阵.
最后,graph laplacian 定义为
这称为未标准化的 graph Laplacian,人们提出一系列标准化的版本——对 laplacian 关于结点的度进行标准化,举个例子,$\tilde{\mathbf L}=\mathbf I-\mathbf G^{-1}\mathbf W$.
谱聚类寻找 $\mathbf L$ 最小的 $m$ 个特征值对应的 $m$ 个特征向量 $\mathbf Z_{N\times m}$(忽略平凡的常值特征向量).采用如 K-means 的标准方法,我们可以对 $\mathbf Z$ 的行聚类得到原始数据点的聚类.
图 14.29 展示了一个例子.左上图显示了 3 个圆形类别中的 450 个模拟数据点.K-means 聚类很明显对于簇外的点不容易进行分类.我们采用 10 最近邻相似图的谱聚类,并且左下图展示了对应 graph Laplacian 的第二和第三最小特征值的特征向量.这两个特征向量找出了是哪个簇,并且特征向量矩阵 $\mathbf Y$ 的行的散点图清晰地将簇分隔开.对变换后的点应用 K-means 聚类的过程同样能得到三个类.
为什么谱聚类有效?对于任意向量 $\mathbf f$,我们有
公式 \eqref{14.64} 表明如果有较大邻接 $w_{ii’}$ 的数据对的坐标 $f_i$ 和 $f_{i’}$ 很接近,则 $\mathbf f^T\mathbf L\mathbf f$ 将达到较小的值.
因为对于任意的图 $\boldsymbol 1^T\mathbf L\boldsymbol 1=0$,常值向量是特征值为 0 的平凡解.如果图是连接的,这是唯一的 0 特征向量,这个结论并不是很显然(练习 14.21).推广这个结论,可以很简单地证明对于有 $m$ 个连接组分的图,能重新排列结点使得 $\mathbf L$ 是成块对角的,其中每个块是连接的组分.于是 $\mathbf L$ 有 $m$ 个特征值为 0 的特征向量,并且特征值为 0 的特征空间由连接组分的指示向量张成.实际上,连接有强有弱,则零特征值也可以用较小的特征值代替.
weiya 注:Ex. 14.21
已解决,详见 Issue 183: Ex. 14.21.
谱聚类是寻找非凸簇的一种很有趣的方法.当采用标准化后的 graph laplacian 定义,有另外一种方式来看这种方法.定义 $\mathbf P=\mathbf G^{-1}\mathbf W$,我们考虑在图上以转移概率矩阵 $\mathbf P$ 进行随机游走.则谱聚类得到随机游走中类与类之间不发生转移的点集.
在实际中应用谱聚类时必须要处理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必须选择相似图的类型——比如,全连接或者最近邻,以及相关的参数比如最近邻的个数 $k$ 或者核的缩放参数 $c$.我们也必须选择从 $\mathbf L$ 中提取的特征向量的个数,以及最后和所有聚类方法一样,选择簇的个数.在图 14.29 这一简单例子中,我们得到 $k\in [5, 200]$ 中良好的结果,值为 200 的对应全连接图.当 $k < 5$,结果变坏.观测图 14.29 的右上图,我们看到最小的三个特征值与剩余部分没有强烈的分离.因此选择多少个特征向量并不清楚.
weiya 注:
推荐参考 von Luxburg, U. (2007). A tutorial on spectral clustering. Statistics and Computing, 17(4), 395–416.
核主成分¶
谱聚类与 核主成分 (kernel principal components) 有关联,这是线性主成分的非线性版本.标准的线性主成分 (PCA) 可以通过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得到,并且给出了数据有最大方差的方向.核主成分 (KPCA) 扩充了 PCA 的范围,模仿扩充特征时采用的非线性变换方法,然后在变换后的特征空间中应用 PCA.
在 18.5.2 节,我们展示了数据矩阵 $\X$ 的主成分变量 $\Z$ 可以通过内积矩阵 (gram 矩阵) $\K=\X\X^T$ 得到.具体地,对双重中心化的 gram 矩阵进行特征分解
其中 $\M=\1\1^T/N$, 然后我们有 $\Z=\U\D$.练习 18.15 展示了怎么计算这个空间中新观测的投影.
weiya 注:Ex. 18.15
已解决,详见 Issue 184: Ex. 18.15.
核主成分简单地模仿了这个过程,将核矩阵 $\K=\{K(x_i,x_{i’})\}$ 看成隐含特征 $\langle \phi(x_i),\phi(x_i’)\rangle$ 的内积矩阵,然后寻找其特征向量.第 $m$ 个组分 $\z_m$($\Z$ 的第 $m$ 列)的元素(在忽略中心化的情况下)可以写成 $z_{im}=\sum_{j=1}^N\alpha_{jm}K(x_i,x_j)$,其中 $\alpha_{jm} = u_{jm}/d_m$(练习 14.16).
weiya 注:Ex. 14.16
已解决,详见 Issue 185: Ex. 14.16.
将 $\z_m$ 看成主成分函数 $g_m\in\cH_K$ 在样本处的取值,其中 $\cH_K$ 是由 $K$ 生成的再生核希尔伯特空间(5.8.1 节),这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核主成分.第一主成分函数 $g_1$ 求解了
这里 $\Var_\cT$ 表示在训练数据 $\cT$ 上的样本方差.范数约束 $\Vert g_1\Vert_{\cH_K}=1$ 控制了函数 $g_1$ 的大小及光滑度,这由核 $K$ 控制.在回归情形中,可以证明 \eqref{14.66} 的解是有限维的,并且可以表示为 $g_1(x)=\sum_{j=1}^Nc_jK(x,x_j)$. 练习 14.17 证明了这个解为 $\hat c_j=\alpha_{j1},j=1,\ldots,N$. 第二主成分函数也是类似定义的,但多了额外的限制 $\langle g_1,g_2\rangle_{\cH_K}=0$,以此类推.
weiya 注:Ex. 14.17
已解决,详见 Issue 202: Ex. 14.17.
Schölkopf et al. (1999)5 演示了核主成分作为手写数字分类中的特征的应用,并且说明了相对于线性主成分,分类器的表现有改善.
注意到如果我们采用径向核
则核矩阵 $\K$ 与谱聚类中的相似度矩阵 $\S$ 有着相同的形式.边的权重矩阵 $\W$ 是 $\K$ 的局部化版本,将不是最近邻的成对点的相似度设为 0.
核主成分寻找 $\tilde \K$ 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这等价于寻找
的最小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这几乎与 Laplacian \eqref{14.63} 一样,区别在于 $\tilde \K$ 的中心化和 $\G$ 对角元有结点的度.
图 14.30 检验了在图 14.29 的小例子中,核主成分的表现效果.左上角我们使用 $c=2$ 的径向核,跟谱聚类中使用的值一样.这并没有将类别分开,但是当 $c=10$(右上图),第一主成分能很好地将类别分开.在左下图采用谱聚类中的最近邻径向核 $\W$ 来应用核 PCA.在右下角我们用核矩阵作为谱聚类中构造 \eqref{14.63} 的相似度矩阵.这两种情形都不能很好地把两个类别分开.调节 $c$ 也没有帮助.
在这个小例子中,我们看到核主成分对于核的尺度以及本性很敏感.我们也看到核的最近邻截断对于谱聚类能否成功很重要.
weiya 注:
粗略地说,谱聚类要求最近邻截断,而核主成分要求中心化的核矩阵.
稀疏主成分¶
我们经常通过查看方向向量 $v_j$,或者称 载荷 (loadings),来判断哪个变量在起作用,进而对主成分进行解释.我们在 $(14.55)$ 中对图象载荷采用了这种方法.如果载荷是稀疏的,这种解释通常会很简单.这一节我们简要讨论能导出具有稀疏载荷的主成分方法.它们都是基于 lasso ($L_1$) 惩罚.
首先以 $N\times p$ 的数据矩阵 $\X$ 开始,其中列进行了中心化.这些方法要么关注主成分的最大方差性质,要么最小重构误差.Joliffe et al. (2003)6 的 SCoTLASS procedure 采用第一种方法,求解
绝对值约束促使某些载荷为 0,因此 $v$ 是稀疏的.进一步,通过限制第 $k$ 个主成分与前 $k-1$ 个主成分正交来寻找稀疏的主成分.不幸的是,这个问题是非凸的,并且计算很困难.
Zou et al. (2006)7 而是以主成分的回归/重构性质开始,类似 14.5.1 的方法.令 $x_i$ 为 $\X$ 的第 $i$ 行.对于单个主成分,他们的稀疏主成分技巧解决了
下面更具体地观察它的组成.
- 如果 $\lambda$ 和 $\lambda_1$ 都是 0,并且 $N>p$,易证 $v=\theta$,并且这是最大主成分方向.
- 当 $p>>N$,解不一定是唯一的,除了 $\lambda > 0$.对于任何 $\lambda > 0$ 以及 $\lambda_1=0$,$v$ 的解与最大主成分方向成比例.
- $v$ 的第二个惩罚鼓励载荷的稀疏性.
对于多重组分,稀疏主成分过程最小化
约束为 $\bTheta^T\bTheta=\I_K$.这里 $\V$ 是 $p\times K$ 的矩阵,其列向量为 $v_k$,$\bTheta$ 也是 $p\times K$.
准则 \eqref{14.71} 关于 $\V$ 和 $\bTheta$ 不是联合凸的,但是当固定一个参数,这关于另一参数是凸的.固定 $\bTheta$ 然后对 $\V$ 最小化等价于 $K$ 个 elastic net 问题(18.4 节),并且可以有效地解决.另一方面,固定 $\V$ 然后对 $\Theta$ 最小化是 Procrustes 问题 \eqref{14.56} 的一个版本,并且可以通过简单的 SVD 进行求解(练习 14.12).这些步骤交替进行直至收敛.
weiya 注:Ex. 14.12
已解决,详见 Issue 186: Ex. 14.12.
图 14.31 展示了采用 \eqref{14.71} 进行系数主成分分析的例子,取自 Sjöstrand et al. (2007)8.在一项涉及 569 名老人的研究中,胼胝体 (corpus callosum, CC) 的 矢状面横截面 (mid-sagittal cross-section) 的形状与不同的临床参数有关.这个例子中,对形状数据应用 PCA,这在形态学中是很流行的工具.对于这样的应用,沿着形状的外围,识别出一系列的标记 (landmarks),图 14.32 展示了一个例子.
它们是通过允许旋转的 Procrustes 分析后继续对齐得到的,这里 Procrustes 还允许放缩.PCA 使用的特征是每个标记 (landmarks) 的坐标对的序列,放到单个向量中.
在这个分析中,标准主成分和稀疏主成分都进行了计算,并且识别出了显著与不同临床参数有关的组分.这张图像中,对应显著主成分(红色曲线)的形状变体画在了均值 CC 的上面.与 CC 有关的慢速步行在连接行动控制和大脑的感知中心的区域中更细(表现出萎缩症).与 CC 有关的低语言流利度在连接听觉、视觉、认知中心的区域中更细.稀疏主成分过程对这一重要差异提供了一个更简洁,并且可能更有信息量的描绘.
-
Golub, G. and Van Loan, C. (1983). Matrix Computation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
-
Hastie, T., Kishon, E., Clark, M. and Fan, J. (1992). A model for signature verification, Technical report, AT&T Bell Laboratories. http://www-stat.stanford.edu/~hastie/Papers/signature.pdf . ↩
-
Mardia, K., Kent, J. and Bibby, J. (1979). Multivariate Analysis, Academic Press. ↩
-
Duchamp, T. and Stuetzle, W. (1996). Extremal properties of principal curves in the plane, Annals of Statistics 24: 1511–1520. ↩
-
Schölkopf, B., Smola, A. and M¨uller, K.-R. (1999). Kerne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n B. Sch¨olkopf, C. Burges and A. Smola (eds), Advances in Kernel Methods—Support Vector Learning, MIT Press, Cambridge, MA, USA, pp. 327–352. ↩
-
Joliffe, I. T., Trendafilov, N. T. and Uddin, M. (2003). A modified principal component technique based on the lasso,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Graphical Statistics 12: 531–547. ↩
-
Zou, H., Hastie, T. and Tibshirani, R. (2006). Spars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Graphical Statistics 15(2): 265–28. ↩
-
Sjöstrand, K., Rostrup, E., Ryberg, C., Larsen, R., Studholme, C., Baezner, H., Ferro, J., Fazekas, F., Pantoni, L., Inzitari, D. and Waldemar, G. (2007). Sparse decomposition and modeling of anatomical shape vari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 26(12): 1625–1635. ↩